星星父母的ABA裝備

ABA- 基本運用原則

Shelby Xia

在我們為孩子選擇治療方法時,一定要了解這個方法背後的支持理論,我們腦子裡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在「行為分析師職業守則」中,專業的行為分析師有責任與家長解釋他/她所運用的每一項策略的支持理由。作為家長,我們也有必要教育自己「應用行為分析的基礎理論」,用以作為指導我們在生活中運用「行為分析策略」的準則。

我們在這里為您總結了七個家長必需知道的應用行為分析基本運用原則,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兒專業,但我們會盡量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為您解析。

  1. Positive or Target Behavior = Reinforcement   正面或目標行為 = 獎勵;

Negative or problem Behavior = No Reinforcement  Punishment   負面或問題行為 = 沒有獎勵  懲罰

「對正面或目標行為給予強化物」,簡單的說就是:做得對,做得好就會得到獎勵。我想這一點大家都理解。獎勵可以有很多種:口頭上的讚美,實質的獎賞或者孩子喜歡的活動等。具體關於如何選擇「獎勵」和如何使用「獎勵」請閱讀: 「強化物」基本原則和「差別強化」技術

「對負面或問題行為不給予強化物,但也不給予懲罰」相信有許多家長對這一點感到困惑,有些家長會問:「不給孩子想要的東西不就是在懲罰他/她嗎?」如果用普通的思維方式,結果 = 懲罰,那樣想沒錯。可是從行為的角度來分析,不給予獎勵 ≠ 懲罰,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不想給他/她他/她想要的東西,而是我們不接受他/她用不正當的方式來滿足他/她的需求,我們要得到的結果是:要我們的孩子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表達需要,得到他/她想要的東西!

那麼有另外一些家長會問:「我們可不可以讓他/她嚐到點兒苦頭,好讓他/她記住下一次不許再犯?」我相信這會是許多華人家長都會有的問題,不可以否認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關,「做錯了,做不好難道不應該懲罰嗎?」在這裡,我想請大家先放下我們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讓我們單純的從「行為」的角度來分析「懲罰是否有效?」這個問題。請看以下這個例子:

星星在學校上課時,會突然間掀翻了桌子,然後大吵大鬧,老師使用的方法是送他到角落裡「面壁思過」,然後其他的學生繼續上課。這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的一幕?

現在我們來解釋如何從行為的角度來分析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記錄,行為分析師發覺每一次掀桌子前,星星都是遇到了他解不開的難題,他/她掀了桌子,老師會過來將桌子重新擺放好,然後他/她大吵大鬧,老師就送他/她去角落面壁。

得到了這些數據之後,現在行為分析師就可以分析行為背後的功能。星星遇到難題,只要掀桌子就會得到老師的注意,然後大吵大鬧就可以去角落裡逃避給他/她帶來問題的工作/作業。他/她的行為的功能是:得到注意,逃避難題。

在這裡,我們帶回我們之前的問題:懲罰是否有效? 對我們來說,老師所用的「面壁思過」是一種懲罰,可對星星來講「那正是他/她所想得到的!」「懲罰」在這裡完全無效!不僅無效,更加助長了問題行為!

最後,我們來解決問題。我們知道了行為的功能,行為分析師就會制定策略。我們需要教導星星使用正確的替代行為,我們可以教導他/她,在遇到難題時,舉手得到老師的注意,用「請求幫助」來解決難題。

  1. FBA-Problem Behaviour and Functional Behaviour Assessment – 確認負面行為的功能

在以上的實例分析中,我們已經代入了這個理論。處理任何問題行為,都需要先了解這種行為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她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他/她想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些什麼?

負面/問題行為的功能類別:

-逃避和避免:逃避是指離開目前的環境或者停止現時的工作/學習要求;避免是用這樣的行為確保將來類似的情形不會再次發生。

-得到注意力:用不當行為得到他人的注意

-獲得實質事物:這種事物可以是物品,食物或者活動

-自我刺激:獲取感官上的自我滿足,與他人或周圍事物無關

  1.  Support Alternative Behavior – 支持替代行為

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要我們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

當我們知道了行為的功能,我們要教授正面的替代行為,這些替代行為可以是:

-對待「逃避和避免」,教授孩子說:「停止」。 我們可以教他/她說:「我不會/不懂,你可以幫幫我嗎?」,「我現在不想做這件事情,我可以遲些才做嗎?」或者「我不喜歡這件東西,我可以換一樣其他的嗎?」

-對待「得到注意力」,替代行為可以是:舉手,說「Hi」,目光注視,物理性身體語言(如:輕輕拍一下他人的肩膀)

-對待「獲得實物」,教他/她使用任何形式的「語言」行為。具體請閱讀:教孩子使用「語言」來代替發脾氣

-對待「自我刺激」,為他/她選擇更為適合的「刺激物」。例如:讓孩子在「蹦蹦床」上運動來替代「跳來跳去」,給孩子「咀嚼玩具」來替代「手指或不當物件」

  1. Extinction and Extinction Burst – 對問題行為無論強度如何,絕不給予反應

「Extinction and Extinction Burst」 用中文直譯是:「滅絕和滅絕爆發」。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語言就是:每當我們開始要消滅一個問題行為時,我們首先要準備面對一個因此而產生的「問題行為爆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絕不可以給予「反應」(之前因問題行為而得到的結果)

教孩子使用「語言」來代替發脾氣 一文中對這個理論也有實例解析。請您閱讀其中有關「糖果機理論」的部分。

  1. Chaining – 將教學過程分解

在孩子學習一個新的比較複雜的技能時,我們要將整個教學過程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逐一教授。

  1. Shaping -逐步塑造行為

這是指我們給予強化物/獎勵的時間要隨著我們接近目標行為的進程來推遲,直至完全達到目標,強化物/獎勵最終也退至到「完整塑造好的目標行為」之後。

簡單的說就是:開始只要做到一點點,就給予獎勵,之後要做的多一些才有獎勵,最後要完全做到才有獎勵。

  1. ABC Data – 行為數據

ABC- Antecedents, Behavior and Consequences 直譯是前提,行為和後果。 前提是行為發生之前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影響行為的事情。 行為是一個人所做的事情。 後果是行為之後立即發生的任何事情。 前提和後果都可以是改變行為的重要因素。為方便理解,我會用「前因」來代替「前提」,用「後續」來代替「後果」。

觀察和記錄行為數據是行為治療師的一項基本職能,行為分析師是依靠所得到的數據來分析行為的功能,進而制定行為干預策略。「數據收集」是行為理論的第一個步驟。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做觀察記錄時,只需寫下自己所觀察到的事實,切忌代入個人的感受。具體請閱讀:教孩子使用「語言」來代替發脾氣 中「如何收集行為數據」的章節。

附:ABC Data – 行為記錄表格:

時間/環境/記錄人前因-之前發生了什麼行為-什麼樣的行為後續-之後發生了什麼

讓我們將自己裝備起來!將以上運用原則融入孩子的生活和教學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做有信心,有希望的父母!

附:ABA教學傘

在ABA教學傘下,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有:DTT 離散試訓 Incidental Teaching – 隨機教學 / NET-自然環境訓練Verbal Operants – 語言操作系統 / VB – 語言行為訓練圖片交換溝通系統 – PECSPBS – 正面行為支持FCT – 功能性溝通訓練 PRT – 社交中樞行為訓練 和 FBA- 行為功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