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行為」的關係

child-tantrum-clipart教孩子使用「語言」來代替「發脾氣」

編譯:Shelby Xia

許多自閉症兒童使用不正當的行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對於照顧和教授他們的父母和教師來說是非常沮喪的,因為這些不正當的行為會嚴重干擾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但事實卻是:每個人行為的背後都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 – 他/她所做出的行為是「有效的」!而正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行為的有效性」,令到這些行為會繼續發生,而不會停止。換句話說,當個體有需要時,某種行為可以達到他/她的目的,這種行為就是「有效的行為」。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孩子的需要,我們就可以操縱需求的強度和/或教導孩子一個可接受的方式來「溝通」需要。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舊的溝通方式(壞行為)」將不再有效!

負面行為可能傳達的三個主要「需求」(行為的功能)是:

  1. 獲取注意力或所需的物品
  2. 避免或逃避情景/情況和要求
  3. 喜歡這些行為為他們帶來的感覺

面對行為問題的第一步是試圖找出孩子用他/她的不當方式來表達/回應的原因。當涉及這個問題時,父母或老師往往會給出感受印象式的回答。例如,他們可能會報告這是因為孩子頑固,生病,飢餓或被奶奶寵壞了!當然,由於各種原因,我們都有「關閉自己」的日子。但是,如果一個問題行為一直都存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或行為發生之後的情景都是一致的,我們就需要來檢討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導致了行為的繼續。行為分析師的工作就是弄清楚哪裡出了問題,以便可以制定一個適當的計劃來解決問題行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作為一個團隊不應該專註於是誰的責任或誰是「責備」的對象。這樣做可以導致所涉及的人產生挫敗感而產生抵制,防禦或放棄,這對於專註於治療的團隊或家庭來說是極不健康的。沒有人故意「教導」一個孩子行為不端!相反,團隊應該將此作為一個實踐練習的機會,眾志成城共同收集解決問題行為所需的更加全面的信息。

為了確定導致問題行為的根源,我們需要花費時間觀察和記錄發生在前面(前提)和後面(後果)的行為。這可以由日常生活與孩子在一起的人或由外部觀察者記錄。記錄的信息應該是什麼行為被觀察到,而不是憑感受得出的印象。例如,觀察記錄不可以寫「星星餓了」作為一個前提(發生在行為之前的事情),觀察者應該這樣寫:「星星站在冰箱前,媽媽問,你想要什麼?」;作為行為的描述,不應該是記錄「星星發脾氣」而是「星星跌倒在地,尖叫和踢他/她的腿。」;描述結果/後果(發生在行為之後的事情),不應當寫「媽媽懲罰他/她」而是記錄「媽媽把他/她拉起來放在椅子上」。現在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實際上是在收集「事實」,而不是試圖確定它的原因。同時,記錄下每個行為發生的特定時間和其他相關聯的環境設置也是必要的。然後我們會把所有這些記錄放在一起用以確定問題行為是否有固定的模式。

使用同一個例子,當團隊分析收集到的行為資料時,注意到在行為之後發生的事情(結果/後果)沒有一致性。當星星開始發脾氣時,有人會走開,有人會試圖安撫他/她,還有人把他/她放在角落讓他/她自己冷靜。唯一一致的是,星星在發脾氣之前總是有人問他/她:「你想要什麼?」所以,團隊確定在「你想要什麼?」(先前事件)和發脾氣(行為)之間有一個「關係」。

或者我們收集到的信息表明的是另一種關係。也許是有一個人問星星:「你想要什麼?」,另一個人問:「你餓了嗎?」,而第三個人直接打開冰箱給了他/她果汁。唯一一致的是,在星星發脾氣後(之後事件),每個人都試圖給他/她不同的東西,直到找到一個他/她想要的,然後他/她就停止了哭泣。這些不同的數據告訴我們,「關係」是在「行為」和「獲得所需的項目(之後事件)」之間。

一旦確定了關係,就可以設計計劃解決問題行為。行為減少程序通常涉及

  1. 操縱行為之前所發生的先前事件(前提)
  2. 去除維持行為的強化物(杜絕/消失)
  3. 教授替代行為:使用高密度的強化物來教導目標替代行為(或者稱為:替代行為的差彆強化),用目標替代行為來取代問題行為。例如:使用語言,手勢或交換圖片/物件等這些替代行為來取代發脾氣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替代行為履行與負面行為相同的功能,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適當行為」和「不適當行為」被稱為「平衡配對」。

例如,如果星星的團隊發現,只有當他/她被問到「你想要什麼?」時,才會發脾氣,那麼在制定前提計劃一部分時就會包括避免使用這個句子一段時間。改換為:團隊可以決定立即打開冰箱顯示給星星一些他/她可能想要的選擇,當他/她觸碰到一個物件,團隊即刻提示星星使用單詞,符號,圖片或相應物件來做出請求,得到他/她所需要的。(對於教授這種請求方式,團隊需要事先對將要給於星星的選擇做好計劃,而不只是他通常所要求的東西,以便星星選擇不同項目時,我們有所準備。)隨後,逐漸減少提示,直到星星即使不在冰箱附近也能夠做出正確的請求!

當然,教會星星容忍聽到「你想要什麼?」 也是重要的,因為在其它地方,終歸會有其他人問他/她這個問題。星星顯然厭惡聽到這句話,最有可能是他/她以前曾經在聽到這句話時發生了他/她不喜歡的事情。例如,也許他/她試過有人拿著他/她最喜歡的玩具在他/她面前,卻一遍又一遍地問他/她,「你想要什麼?」,並且就是不允許他/她接觸到他/她的玩具。在這裡再一次提醒大家,我們不應該太專註於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正如前面所述,毫無意義的指控對任何團隊或家庭都是不健康的。但是,我們應該籍此提醒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必須了解不同的教學策略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星星制定的規劃可以是:

  1. 在開始的時候使用其它可接受提問語句「提示」他/她對少量的他/她非常渴望的物件提出請求(例如:「我猜你想要……」或者「橙汁呢還是蘋果汁呢?」),並且逐漸加入更多他/她喜歡的項目,在加入項目的同時,也將「你想要什麼?」逐漸「滑入」其它可接受的提問之中。
  2. 將「你想要什麼?」與強化物「配對」,但不需要他/她做出回應/回答,我們自己將回答放在問句之後。例如,當與星星一起觀看他/她最喜歡的視頻時,我們可以用平靜舒緩的聲音說:「你想要什麼?視頻」。記住,在這種情況下同時說出問題和答案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不想孩子習慣不回答提問。然後,我們可以逐漸地暫停視頻幾秒鐘,提示星星提出請求(「我想要… 」),他/她可使用任何他/她能力範圍內可應用的響應形式(包括語言,圖片,手勢,相對物件等)。

這樣做可以在一開始就防止星星發脾氣。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應對發脾氣的計劃。

強化物,根據其定義,是在行為發生後產生的,即使第一個例子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反應,所產生的行為卻都得到了加強,導致這種行為的持續。事實上,作為一個團隊,一致性非常重要!就算行為只是得到間斷式地加強(可變比例計劃),這種行為也只能變得更難消滅!所以,作為計劃的一部分,團隊決定無論任何時候星星使用「發脾氣」來取代「發出請求」,每個團隊成員都將使用同樣的處理方式(在計劃中作出具體描述)。例如:每一次星星停止哭泣,我們會從1數到10,然後會提示他/她要求「我想要_____」。當一個孩子用發脾氣來達到要求時,至關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以讓他/她得到他/她想要的東西,否則他/她會繼續使用「發脾氣」(強化了的行為)來作為請求的行為。不幸的是,即使我們只是偶爾地強化行為(讓他/她的脾氣有效了一次),給了他/她想要的東西,他/她就一定會在將來繼續使用這個行為方式,因為他/她知道總有些時候會有效。想想在拉斯維加斯的老虎機,事實上它不會每一次都「支付」獎勵(加強),它只是偶爾讓你嚐嚐甜頭,可大家就是願意投入越來越多的錢,總是思量著,也許下一次就會中獎!我們在這裡並不是指孩子是在故意地計劃著用發脾氣得到所需,這只是當孩子在某些偶然的時候用不恰當行為得到了他/她想要的東西所會產生的結果/後果(可變比例加強行為計劃)。事實上,如果在我們試圖干預之前,孩子每次發脾氣,都會得到他想要的(連續加強計劃),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消除這種不當行為。以糖果機為例,如果在過去,我們每一次放錢進去總是有糖果出來,然後突然我們放錢進去沒有糖果出來,我們可能會再試多幾次,但我們絕不可能再在這台機器上投入更多。與老虎機的情況不同,我們投入的行為會停止的相當快!

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明白,當我們開始拒絕給予強化物(強化物消失),我們通常會看到問題行為在頻率和強度上的增加。用以上星星的例子,當星星再次用發脾氣來要求,我們決定停止給予星星所需要的東西, 他的脾氣會升級或者持續時間會更長,這被稱為「強化物消失而致爆發」。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一致,絕不再允許獲得強化物(他/她所想要的東西),問題行為會很快消失,因為那種行為不再有效。另一個「強化物消失而致爆發」的例子是,預期從糖果機得到糖果的人不再得到他以前得到的糖果,他多數會搖幾下機器或者踢它幾腳,試圖努力獲得他曾經得到的強化物。在這個「強化物消失而致爆發」的過程中,我們要謹記「忍著!等著它過去!」而不是因為事情表面上看似變壞而假設我們的干預沒有效果。

有時候,即使一個問題行為因為停止強化而消失,孩子可能會突然再次表現出相同的行為,我們一定要記得遵循相同的程序不允許他/她得到強化物,如果我們再一次不小心強化了問題行為,那麼我們只能預計這種已消失的問題行為極有可能會完全恢復,並且在將來更加難以消滅!

由於在處理兒童行為時一致性的重要性,所以與兒童一起工作或互動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閱讀,熟悉和執行干預計劃。通常最好是在團隊會議中清楚地解釋干預程序,以便每個人都能理解應該怎麼做。此外,最好解釋為什麼使用這些干預程序,以及每個人以一致的方式做出反應的重要性。謹記:就算問題行為只是偶爾得到加強(間歇性加強),它都將會越來越難消失。例如,星星的父母努力教會了星星使用圖片來要求東西,然後一個保姆過來一個晚上,這個保姆並不知道星星發脾氣的歷史以及正確的干預程序,所以當星星去開冰箱,開始哭泣時,保姆就開始顯示他/她每一樣東西,直到找出了他/她想要的那一項。這樣一來,星星父母為了消滅發脾氣行為而做的所有工作都化為泡影,因為發脾氣再次變得有效,問題行為將更加抵抗消失!

在本質上,我們必須教導孩子,使用手勢,文字或圖片/相關物件來作為他溝通需要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還必須教會他:負面的行為不會成功地滿足到他的需求!

參考文獻:Tracy Vail, MS, CCC-SLP,www.letstalksls.com/learning-resources